小咪期待的厦门之旅-02
02-从安海路到笔山路

安海路主要看点:
4-8号杨家园-14号厦门二中(原英华书院)-34号西欧小筑-36号番婆楼(一楼花时间咖啡馆)-38号钻石楼-44号宾悦旅社-55号宜园(时钟楼)-69-71号三一堂

笔山路主要看点:
1-3号会审公堂-5号林文庆别墅-6号观彩楼-9号亦足山庄-11号原夜百合旅馆-17号春草堂-19号许斐平故居

走完鼓新路,可以左拐到安海路。但是这样走有一点不好,像是甘蔗从头吃到尾,越吃越没有味道。所以还是从杨家园边上那条小巷开始吧,把高潮往后放,这样似乎更符合人的审美追求~

安海路曲折、起伏、幽深。从杨家园下坡,一路上都是“红杏出墙”的绿蔓藤罗。“厦门第二中学”的波浪尖顶门楼后,隐约着新校舍的时尚身影。你必定无法想象着它曾有多少跌宕起伏、光辉荣耀的岁月,这个中学的历史可追溯至创建于1870年的毓德女学和创办于1898年的英华书院,那都是厦门早期最有影响的新式学校。

在二中门楼正前方30米处,安海路折了一个90度的弯,西欧小筑、番婆楼、钻石楼的神秘面纱就这样被轻轻地掀开……
番婆楼
地址:安海路36号
建造时间:1927年
延伸至今:“闻香”之花时间咖啡馆

番婆楼是1927年许经权在鼓浪屿为母亲量身定制建造的一幢中西合璧的“地瓜腔”别墅。无比气派的雕花门楼,在洛可可式风格的大门雕花铁饰中写上“福”字,一正一反,寓意进门见福,出门也见福;清水红砖拱券回廊的法式主楼前侧,修筑了大面积的假山和江南园林的花式隔窗;在这样的审美定位下,洛可可式风格的廊柱上出现了张着翅膀的小天使映衬着顽皮的猴子;欧式前庭有了中式戏台,让老母亲坐在二楼宽廊上看高甲戏,喜欢什么就点什么,颇似在KTV包厢手里拿着一个万能的遥控器。

鼓浪屿是弹丸之地,许母很快就成了名人,被戏称为“番婆”,直译成普通话就是“女老外”。而许家别墅的原名亦渐渐被人们所淡忘,番婆楼成了鼓浪屿上众人皆知的别墅,知名度可比鼎鼎大名的八卦楼!

走过番婆楼,人们早已忽视了它“地瓜腔”的喜剧效果,喜欢它是因为仿佛目睹儿子对母亲无微不至、体贴入微的孝敬,这样其乐融融的亲情人人都渴望拥有。

紧挨着番婆楼的是钻石楼,它的墙面有折叠感,空楼的高墙上披挂着葱绿的常青藤,显得沧桑而傲气,大有“我是钻石我怕谁”的气概。绕过钻石楼,路的尽头就是稳重大方的粉红的三一堂。
三一堂
地址:安海路69-71号
建造时间:1934-1945年

即使你不是一个基督教徒,三一堂也是一处能让你心灵宁静下来的地方。三一堂始建于1934年,因施工技术难题,直至1945年才完全交付使用。三一堂是个有趣的名字,它由数字构成,与地名无关,令人无法一下子判断它属于哪个宗教。三一堂的建筑风格也体现了“三合一”的意味,更蕴含了圣父、圣子、圣灵三位一体的教义。它有三面山墙,每一面都有三道高达三米的大门,呈三角形的三面山墙簇拥着正中央突出于屋顶的八边形钟楼,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。

三一堂边上有一条缓缓上升的小路,那就是以清高隐逸为特色的笔山路了。如今越往笔山路深处走,绿荫越浓密,巷弄越寂静,荒草也生长得更加无拘无束,连大块石头厽成的墙体上亦能看到它们青葱的身影。此时若有几声鸟鸣,必定能切入你的心野,回荡着,直至化作你温情的眼神。因为位于高处,笔山路的别墅大多能看到近处的海,远处的山。当年有那么多名流富豪将宅邸寄托于笔架山上,必有它令人沉醉的妙处~
林文庆别墅
地址:笔山路5号
建造时间:1915年前后

林文庆别墅高高在上,刚烈而孤傲,带着学者毋庸置疑的矜持和操守。它就是厦门大学的第一任校长-林文庆先生的宅邸。即使今日别墅已窗门不整,环境荒芜,放在院里的名贵浴缸也种上了无名花草,但它还是风姿绰约,那是骨子里的美!

二三十级花岗岩磴道从两侧升延到别墅主房的大平台上,这样的高处,恰好纵览海天美景,远处的厦门岛和碧波荡漾的大海,近处的古榕和恣意生长、花期不断的植物,都成了一位学者的生命点缀。林文庆先生每天要走好几里路去码头坐船到厦门大学主持校务,然而,为了享受晨昏“独占鳌头”的感觉,他从不嫌累,16年如一日。笔山路窄小弯曲,绿意盎然,即使是炎炎夏日,一拐进这样的路口就有秋凉之意。

为了厦门大学的成长,林文庆先生付出许多。在经济困难时期,他搭进了自己的薪水和积蓄,最后连大部分遗产(包括这栋别墅)也捐给了厦门大学。他所确立的“止于至善”的厦门大学校训,恰好与他的办学热忱和治学精神交相辉映。

爱一所大学,与爱一个人是相似的,都是因为一种无法自控的痴迷,愿意付出所有。林文庆别墅雄踞高处的孤傲,仿佛不仅仅是一种建筑气势,而是一种16年晨昏相守所孕育的学者气质,至今依然接受着天风海啸和岁月的洗礼。
亦足山庄
地址:笔山路9号
建造时间:1925年前后

顺着林文庆别墅面海的围墙,往笔山路高处走,很快就见到了亦足山庄壮观的西方艺术门楼,这种以希腊柱式,浮雕花草环点缀的门楼本已奇异,更奇异的是大石阶两侧的花坛石凳,像曲膝列队迎宾的奴仆,让你怀着无限的荣幸和欢欣,款款而上,一直步入四根通天大圆柱正面支撑的大客厅。

亦足山庄给人的第一印象,像个大公馆;第二印象是主人的艺术品味不俗。除了处处精雕细琢,将一幢别墅弄得像西方雕塑艺术馆;能将别墅起名为亦足山庄,也表明他不是只懂得赚钱,不懂得精神享受的人。

如今的亦足别墅虽然已经华发苍颜,然而,它原始的流畅舒展和抒情韵律还在,在芳草间挺立的灯柱虽然没有了璀璨的灯盏,依然向虚空的蓝天伸展着它的卷曲花枝。恍惚间,你觉得这就是一种知足常乐的豁达!
原夜百合旅馆
地址:笔山路11号
建造时间:20世纪20年代

比起亦足山庄来,与之相邻的11号别墅可谓小家碧玉。然而,关于它的传奇却为知情者津津乐道。夜百合是两个男人的梦,与男欢女爱的梦有点不同。低调的华丽,简洁的雅致,有伯牙与钟子期的春秋乐韵。旧家具都从北京潘家园淘来,千里迢迢运到厦门,再雇了板车拉到鼓浪屿最深的巷弄里。

夜百合的每个房间都有八平方米的现代浴室,高而宽,若有乐曲传来,或可跳个水上芭蕾。建筑的奢华最好不看大堂,看浴室;犹如人的整洁最好不看脸蛋,看手指。夜百合凋谢的原因有多种说法,有的说屋主卖了这幢别墅;有的说两个爱着的男人忽然不爱了……如今漫步到笔山路,11号门就这样紧闭着,一副不与人言的冷漠,或有花香袭来,那已经不是百合的香了……
观彩楼
地址:笔山路6号
建造时间:1931年

在亦足山庄与夜百合旅馆之间有一条植被纷披的登山小径,有点气喘地走到笔架山顶,眼前就是风光无限的观彩楼了。观彩楼建于1931年,原为荷兰工程师的住宅,1941年卖给丁玉树,1944年丁玉树再转卖给上海固齿龄牙膏厂老板陈四民,作为其消暑避寒之所。不到14年,观彩楼就换了三个主任。犹如旧时代的风尘美人,不被明媒正娶为妻,却以妾的身份在富人之间流传。
敬请期待下一篇:小咪期待的厦门之旅-03 loading…….